“北京植物诊所”试点,日前在延庆县康庄镇小丰营村揭牌开诊,首批培训的17名“植物医生”同时启动全市6个诊所,为临近的30多个行政村提供病虫害诊断服务。通过诊所为农民提供及时性、针对性、专业化的病虫害诊断及防治服务,是强化北京市植保公益性服务的有效举措,这种诊所在全国尚属首家。 植物诊所的开办标志着植保专业化服务迈上新的台阶,可为京郊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为解决农民对植物病虫害“问诊”难问题,北京市植物保护站与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简称CABI)合作,在北京开展“植物诊所”试点启动。“诊所”参照医院模式,使公益性职能与市场化职能剥离,由政府承担公益性植物病虫害诊断和技术服务。 据介绍,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CABI),是非盈利性国际组织,在有限的范围内开发了一个全球植物诊所协作网:目前已在全球14个国家开办了147个植物诊所,在CABI培训的植物医生可以帮助农民诊断他们带来的植物健康问题。 北京植物诊所试点借鉴CABI在全球开办“植物诊所”建设经验与标准化培训,拟在农药销售店、蔬菜农贸市场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民集中地点开办植物诊所,每周定期开诊,由有资质的植物医生免费为农民提供专业化的病虫害诊断服务。目前首批17名“植物医生”已完成专业技术培训。和传统技术服务不同之处在于植物医生根据诊断结果,为农民针对性地开具防治大“处方”。不仅只是农药,而且包括使用技术和方法以及相应农业管理、生态调控、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措施,能改变农民单一依赖化学农药的意识和习惯,促进农民对综合防治技术的采用、促进科学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专业化的诊断和防治指导服务,将对京郊农产品质量安全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北京植物诊所试点首先在延庆、密云和顺义3个区县进行,作为配套措施,北京市植保站正与中国农科院蔬菜所合作搭建“北京市农作物病害智能诊断与决策平台”,切实解决植物病虫害诊断和防治难题。同时,北京市植物站正着手建设综合实验室。作为硬件条件、专家资源和诊断技术储备为北京植物诊所提供后台支持,可以提供对疑难问题的研究和培训等服务。 目前,植物诊所只是在试点研究阶段,探索不同模式与运行机制,试点成功后即在全市进行推广。将来植物诊所的功能不仅仅是为农民提供专业化的诊断与防治技术服务,同时也是生产一线信息的重要来源渠道和触角,并且可以作为技术推广的第一线,把先进的植保技术与研究成果直接以“处方”的方式向农民推广,促进成果的转化。“植物诊所”相当于“社区医院”,小病可在这里看,市植物站综合实验室相当于“综合性大医院”,可以解决疑难杂症。